在“拥核”问题上非凡策略,中美俄三国罕见地达成了共识——坚决反对该国拥有核武器,甚至宁愿看到它从地球上消失。这个国家,就是日本。
众所周知,日本曾在二战末期遭受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遭受原子弹轰炸,但鲜为人知的是,日本当时也曾秘密开展过原子弹的研发计划。这个计划的发起人是安田武雄,一个颇为特殊的人物。从他的早期经历看,他更像是一名日军中的高级技术人员,距离真正的科学家还差得很远。然而,他却是日本为数不多的认识到“原子核链式反应释放的巨大能量有可能成为未来战争关键武器”的人。
20世纪40年代初,安田武雄得知朝鲜半岛可能蕴藏丰富的铀矿资源,这一消息令他异常兴奋,马上派遣他的下属铃木三郎去进行相关的可行性论证。经过理论上的验证,安田武雄将结果递交给上级,最终得到了当时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的批准,日本正式启动了原子弹的研发计划。
日本任命著名物理学家仁科芳雄担任该研发项目的负责人,并以其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命名该项目为“仁计划”。然而,这个计划的推进并不顺利。尽管东条英机批准了“仁计划”,但他并未给予足够重视,拨款非常有限。据后来的估算,二战期间日本政府对该计划的总投入约为40多亿美元。
展开剩余73%这笔资金到底意味着什么?若与同期美国的“曼哈顿计划”相比较,日本的投入连美国经费的千分之一都不到。更糟糕的是,“仁计划”的参与人员数量远远不及“曼哈顿计划”。根据解密档案显示,“仁计划”最高峰时只有约二十多人参与非凡策略,而“曼哈顿计划”则动员了超过15万人。这种规模的巨大差距,严重制约了日本核武器研发的进展。
更关键的是,“仁计划”团队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的铀矿石进行铀浓缩。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布,该计划也随之宣告终结。尽管二战中日本未能成功研制出核武器,但经历过原子弹轰炸的日本,对核武器的毁灭力有着深刻的记忆。此外,新中国成功拥核并迅速提升国际地位的事实,也令日本保留着拥核的梦想。
这一梦想从日本坚持发展核能战略中可见一斑。客观来说,日本并非发展核能的理想国家。其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,频繁遭遇地震、海啸以及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,极为不利于核电站的安全运行。尽管如此,日本仍然执着于核能发展。
尤其是在2011年福岛核灾难之后,日本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事故非凡策略,但日本政府依然坚定推动核电事业。表面上,这一举措是为了缓解能源短缺和财政压力,但背后更隐含着积累核技术、为未来核武器化做准备的战略意图。
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曾大肆炒作所谓的“美日核共享”概念,即日本与美国共享核武器及相关技术。重新审视日本核能发展策略,便能窥见其深藏的险恶用心。可惜的是,美国根本不会同意与日本真正实现“核共享”。尽管美日关系密切,但双方实则各怀鬼胎,基于珍珠港事件的历史教训,美国绝不会允许日本发展具备战略杀伤力的核武器。
即使美国一时态度软化,允许日本“拥核”,中国和俄罗斯也绝不会坐视不理。届时,无论代价多大,哪怕让日本从地球上消失,都在所不惜。
---
参考资料:
1. 《二战期间,日本也曾研发原子弹》 现代物理知识杂志 [2023.10.7]
2. 《地震多发、事故频出,日本执意发展核能居心何在?》 中国网 [2024.2.20]
3. 《美日 “核共享”: 历史基础、演进趋势与应对策略》 国合中心 [2023.2.20]
发布于:天津市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